健身動起來

冷得不想動、熱得吃不消,健身鍛鍊如何隨氣候變化調整?

從每年的11月下旬,一直到來年的2月初,這段時間差不多就是中國最冷的季節。而今年的寒潮之冷,波及地域之廣,更是令人「刻骨銘心」。

冬天,動物歸巢,酣睡過冬。人類雖不用冬眠,卻也更想蝸居在室內。最寒冷的季節,也正是健身房的淡季,是人們最不想活動身體的季節。

因此,運動者的鍛鍊習慣,也應該根據氣候的變化有所調整,「冷熱有別」。

寒冷天氣鍛鍊,要注意什麼?

進入冬天後,鍛鍊者往往會產生下面幾種身體感覺:

首先,感覺身體的興奮度降低了,包括了神經、肌肉以及關節。所以開始運動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讓它們變得更為靈活。否則,就有可能影響身體功能,令運動鍛鍊的效果欠佳。

其次,寒冷讓肌肉緊縮,僵硬感加大,肌肉的粘滯性增加,甚至發生寒戰。這同樣會影響運動能力的提高。如果熱身不夠,運動損傷的危險性就會增加。

第三,由於冬季氣溫過低,在自然規律的影響下,人們本能地會減少身體活動,主觀上更不願意進行身體活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懶得動」。因此,不願意去戶外運動,不願意去健身房,不僅僅是意志堅定與否的問題,自然規律也在起作用,促使人們更多地待在家裡。

除了身體上的這些感受,冬季運動還會有一些額外的風險。比較典型的是,在寒冷環境中的戶外運動,加劇了著涼、凍傷的風險。

但總體來說,寒冷的天氣其危險性並不大。只有當氣溫在零度以下時,我們的身體才無法有效加熱進入體內的空氣。此時,在冷環境或冷空氣中運動,運動受傷的風險會比較高。

因此,冬季時,若戶外溫度過低(低於5攝氏度),不建議進行戶外運動。特別是那些平時並不運動或者體弱多病的人,更不適合。

但如果你身強力壯,又有常年鍛鍊的習慣,防寒措施也做到位,運動前進行了充分的熱身,那麼在寒冷的戶外運動也並無不可。

所謂「冬練三九」。在數九寒天之際堅持鍛鍊,不僅有助於增強體質,還能增強人體對冷環境的適應能力,對於改善體質和提升運動能力都是有好處的。

冬季運動具體建議:

(1)室外溫度低下5攝氏度時,平時運動較少(每周運動頻率少於3次)、沒有運動習慣的人(連續堅持規律運動少於6個月)、體弱多病、60歲以上的老人,應減少戶外鍛鍊或停止戶外鍛鍊。

(2)如果一定要參加戶外鍛鍊,應安排在太陽升起後至太陽落山前,這個白天的時間段氣溫相對較高。

(3)有條件的鍛鍊者,可以將鍛鍊轉移到室內,建議去健身房。

(4)身強力壯的人,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可以繼續堅持戶外鍛鍊,但要做好熱身、防寒。

炎熱天氣下運動,該注意什麼?

和在寒冷環境下運動相比,人體似乎更難忍受極為炎熱的天氣。

當環境溫度超過30度後,雖然人體本身具有一定的抗暑能力,但也最好不要在最熱的時段(比如中午)進行鍛鍊。最好在早晚比較涼爽時,進行鍛鍊。

夏季運動更容易大量出汗,這時候需要增加鹽的攝入量,並且多喝水,包括運動的前、中、後,都應該注意及時補水。

如果環境溫度超過35度,那麼最好停止所有激烈的耐力運動。如果氣溫超過32度,而環境濕度超過80%以上,則應該停止運動,因為此時心肺的負擔會很重。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朋友,如果嘗試過在黃梅季節潮濕、悶熱的空氣中奔跑,就一定體會過那種「四肢沉重、呼吸困難、汗水連連」的感覺,讓鍛鍊的人苦不堪言,就是這個原因。

有意思的是,在健身房裡,有些人為了增加減肥的效果,會特意穿上一些膠質的、密不透風的所謂「減肥服」運動,希望通過大量出汗,增加減肥效果。

其實,這種人為創造高溫環境的做法,完全沒必要。這頂多能夠增加出汗量而已,運動後喝點水、吃點食物,體重就會恢復。然而減肥效果的好壞,主要在於運動強度、運動時長和運動頻率,以及飲食控制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和出汗量並沒有直接的關系。

炎熱天氣運動建議:

(1)夏季,應選擇在早晚涼爽時段進行鍛鍊。

(2)溫度超過35度,或者溫度過大時,應該停止鍛鍊,避免心肺負擔過重。

(3)注意補鹽,同時在運動前中後,都應注意及時補水。

怎樣的天氣,最適合鍛鍊?

鍛鍊的理想天氣是,氣溫介於4~30度之間,濕度在60%以下,風速不超過每秒6.7米。

如果氣候條件超過這個標准,那麼就應該考慮縮短鍛鍊的時間和減輕運動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