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動起來

只有 7 個動作的篩查體系,為什麼會如此流行?

FMS(功能性動作篩查),本身並不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測試,8到10分鍾的測試時間,極大的提高了測試效率,並且由於其標准化的流程,使得 FMS 具有了很強的傳播性。

可這些都不是 FMS 如此被人廣為稱道的原因,因為真正的原因是其背後所包含的邏輯和理念。

篩查本身很簡單,而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解讀」

1、以「深蹲」為例

FMS 總共包含7個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是對某一類動作模式的真實體現,這些看似簡單而又非功能性的篩查動作,卻完美的反映出了人體功能方面的好壞。

由於 FMS 的這七個動作具有相同的邏輯和理念,因此我就不一一展開細說了,僅以「深蹲」這個動作模式的測試為例。

標準的深蹲屬於對稱性的動作模式,而篩查對稱性的另一個動作是「軀干穩定伏地挺身」。深蹲的動作模式可能是七個篩查動作中最復雜的,涉及我們身體的控制性、靈活性以及穩定性。

因此,我們不能把深蹲模式障礙歸結於一個問題,如肌肉的緊張、關節僵硬或者肌肉無力等等,而是應該更全面的看待問題。

在 FMS 的理念中,越復雜的動作,代償其實是越簡單的。深蹲對動作的要求較高,因此參與這個動作模式的關節就會多。如果把代償看做一塊蛋糕,關節看做是吃蛋糕的人,當吃蛋糕的人增加了,每個人分得的分量自然就會減少,所以每個關節代償的強度就不會太高。

可以說越復雜的動作,代償越容易,但也更容易被人忽視,這種現象在三個站立位下的動作中都有體現。相比之下,在仰臥位姿勢下的四個測試,身體的很多部位都無法參與,想要幫忙的部分也無法提供幫助,因此在這類測試中,我們的關注點會更細,也就更容易發現問題。

FMS 測試中的每個篩查動作都不是功能性的,但卻能很好的反應出功能性障礙。

正常的深蹲應該是手在身體前方,腳略寬於肩且外展。但測試中卻並非如此,測試要求兩臂上舉至頭頂,雙腳與肩同寬且平行。

之所以這樣要求有兩個原因(其他六個動作同理如此)。

01 增加測試難度,放大錯誤

雙臂舉過頭頂時,身體的張力會變大,在此姿勢之下,如果你想繼續深蹲,就得利用上背部的靈活性。而由於下背部的張力增加,骨盆會微微前傾,在此姿勢之下核心很難收緊,要想保持軀干穩定,核心就得做更多的功。

可以說僅僅只是雙臂舉過頭頂這一個動作,就很好的展現了脊柱的靈活性和軀乾的穩定性,而腳尖平行深蹲,對髖的靈活性要求很高,腳尖向前,需要髖足夠的內旋,才能蹲下去。

02 增加測試的可復制性

統一的測試標准增加了篩查的可信度,判斷一名教練是否成功帶客戶的標准就是,能否達到預期目的,而這就需要對比客戶訓練前後狀態的差別。FMS 正是提供了這樣一個穩定敏感的指標來幫助我們進行識別。

2、提供了一種通用的「動作語言」

同時,在我看來這也是 FMS 帶給體育界的一個巨大貢獻,它提供給大家一個都認可的平台,有了這樣一個評判標准,大家就可以在同樣的邏輯思維下去探討,都可以使用「動作」這個語言去進行溝通。

其實 FMS 設計的每一個動作都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每一個小細節都有其自己的理論依據或原理。

跨欄步的功能不良或非對稱性,意味著存在反射穩定性和肌肉僵硬的問題,很多人好奇為什麼線的高度為脛骨粗隆。這是因為:

根據短跑研究,要想有好的力學機制,腳應該抬到膝蓋高度,但正常人並不需要練習沖刺,而且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抬到膝蓋的位置也是比較困難的。

此外,膝蓋的位置難以界定,但脛骨粗隆可以很好的找到。直線弓步蹲的測試在一開始其實是跨步蹲,但後面發現跨步的風險太高且不易控制。

直線弓步蹲其實是誇大了對身體對稱性的要求,狹窄的支撐平面增加了動作難度,且由於不是在平地上完成動作,因此即使只是增加了幾厘米的高度,對於人的本體感知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談到肩部靈活性和主動直腿上抬兩個測試動作,大家自然而然的便能想到對肩關節和髖關節靈活性的檢查。

但其實還有很多深層的東西是可以去挖掘的,例如肩部靈活性,對於胸椎的評價和盂肱關節的評價是同等重要的;主動直腿上抬也是在觀察左右髖的分離能力;核心能否建立正確的發力順序等等。

而剩下的兩個篩查動作的主要目的,則是對軀干穩定性的檢查。

  • 高閾值的檢查,在產生大力量的同時抗旋轉的能力(軀干穩定伏地挺身)
  • 低閾值的檢查:在產生微小刺激情況下的穩定能力(旋轉穩定性)

通過對7個篩查動作的學習,可以發現,對於同一個關節的同一個能力,是可以在不同測試上用不同的方式測試出來的。

換句話說,FMS 不是某一單獨關節的檢查,而是對整個動作模式的觀察,我們不能孤立的只做某一個動作模式的檢查,也不能孤立的去理解每項測試的得分。

盡管篩查的動作只有7個,但重要的不是這個篩查有多好,而是你對它理解的有多透徹。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