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動起來

這4種最常見的下肢運動功能障礙,你中槍了嗎?還不快進行糾正

下肢作為整個身體的基礎支撐,對身體其他部位的平衡、支撐和穩定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及功能活動非常重要,包括走步、跑步、爬樓梯,甚至坐下和再次站起等。

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出現程度不一的下肢運動功能障礙,而這,需要引起重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幾種常見的下肢運動功能障礙。來看看你中槍了嗎?

骨盆中立位的缺失

在身體向前彎曲時,患者通常無法維持中立的腰椎骨盆對齊。當弓步向前上體前屈時,通常會使用脊柱最活動區域彎曲,這往往是已經或將會發生疼痛的地方。注意患者胸椎屈曲向左,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骨盆前傾。另外注意他的頸胸段過度伸展,是因為他向前屈時被提示保持抬頭。

糾正:可在前屈時保持中立的脊柱位置,特別是在提起重物和/ 或經歷脊柱痛或腰痛時。這可能會限制他們整體運動范圍,但這樣會避免脊柱受到屈曲相關力量的損害。

髖部失穩

雖然在大多數單側模式中常見到,但在額狀面上最容易看出髖部失穩。側向穩定鏈的作用是保持額狀面的穩定性。在這個平面,髖部必須保持在負重腿內。當重心在站立腿范圍外橫向偏移太遠時,可以觀察到身體的不穩。

糾正:限制運動范圍,使患者的重心保持在支撐范圍之內。此刻的感覺應是重量在裡面,而不是在負重腳外面,同側膝關節與足和髖必須保持在同一平面內。

骨盆中立位的缺失

在骨盆中立位位置,身體通過內側穩定鏈控制骨盆,並使髂嵴保持水平,髖、膝和踝/足復合體保持對齊。當失去內側控制時,骨盆在支撐側橫向移動,伴有下肢內收和內旋(左下圖)。

在功能模式中,必須保持骨盆中立位。在分腿下蹲時,患者將手放在骨盆上,以幫助監測這個位置(右下圖)。當他們失去控制時,骨盆傾斜並向前腿移動(左下圖)。

糾正:激活深層臀大肌和深層髖部迴旋肌將骨盆拉回到原位。如果不能在這個位置被糾正,那麼需要激活臀大肌下部纖維和深層外旋肌。

單腿站立不穩

在健身房,可能許多人都被要求過進行單腿運動。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被恰當地指導,也沒有足夠的穩定性來支撐自己。健身和康復行業認為,如果生活和運動大多在單腿上發生,那麼就必須單腿執行下肢模式。

還有,你可能很少會被提示或評估單腿能力,除了事實上你能做到之外。在單腿負重期間,有4個顯示不穩定的主要標志。

1.非代償性特倫德倫伯征

陽性特倫德倫伯步態標志是在非支撐側或髖關節屈曲側的骨盆下降,通常伴隨著髖關節外展和內旋,並導致典型的步態模式。這也是導致膝關節半月板、內側副韌帶和前十字韌帶損傷的步態。

2.代償性特倫德倫伯征

代償性特倫德倫伯步態發生時,患者將軀干向髖關節支撐側轉移來彌補穩定性的缺失。通常呈現出搖擺式的步態,因為軀干在額狀面過度移動。

3.臀部繃緊和髖關節向前剪切

這種情況發生在通過過度收緊深層髖迴旋肌來穩定單腿站姿時,迴旋肌使髂骨後旋,並在關節窩中向前驅動髖關節。患者在站立姿勢下骨盆側面會呈現一個較大凹陷,當他們把重心移到站立腿上時,凹陷會增大。一般來說,該患者的重心通常保持在支撐腿上,同時也有腹部收緊情況。

糾正:在進行日常生活活動中放鬆髖部。在下蹲和弓步時展開坐骨結節,或將髖關節放置回窩中。

4.腳趾抓緊

當過度利用趾長屈肌和後側間隔的肌肉,而不是足固有肌來嘗試穩定身體時,會發生過度的腳趾抓緊。由於長期過度使用這種策略,在放鬆位置通常會顯示趾間關節彎曲——趾爪狀或錘狀趾。

糾正:必須回歸到一個可以成功並表現出良好穩定性的模式,直到穩定性提高。也可以利用適當的提示,但是如果患者表現出上述模式之一,那麼很可能他們不能夠按提示改正出現不穩定的跡象。在進展到單腿模式之前,應改善功能缺陷區域及提高在分腿和支撐位的穩定性。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想了解更多運動功能障礙方面的知識可閱讀《肩關節和髖關節運動功能障礙糾正性訓練指南》。

以上內容來自

《肩關節和髖關節運動功能障礙糾正性訓練指南》

由人民郵電出版社授權發布

轉載務必保留圖書版權資訊:書名、封面、出版社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