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動起來

什麼樣的鍛鍊適合腰椎間盤突出?能深蹲硬拉嗎?8練9不練避免踩坑

腰椎間盤突出症(LDH)是常見的腰背疾病。它是成年人中下腰痛或腿痛的最常見疾病之一[1],突出的椎間盤,也稱為破裂或滑脫的椎間盤,是背部疼痛或頸部疼痛的常見來源,椎間盤突出症還會導致手臂和腿部疼痛,無力和麻木。

對於喜歡運動健身的人來說,腰椎間盤突出是非常沮喪的,很多的喜歡動作都不能訓練,而且還需要小心翼翼,就怕加重腰椎間盤的壓力,讓症狀更嚴重。

那麼怎麼樣的鍛鍊適合做,什麼樣的動作要避免是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最為關心和迫切想知道的。

對於上一篇文章《6個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的伸展運動,避免7個訓練,強壯腰椎不踩雷》,很多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留言最多的問題是:跑步、深蹲、硬拉、騎自行車可以做嗎?,下面貓老師健身會一一解答。

今天貓老師健身從3個方面來分享,希望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有所幫助:

一、詳細了解腰椎間盤突出。

二、腰椎間盤突出避免鍛鍊動作。

三、腰椎間盤突出可以加強訓練的動作。

了解腰椎間盤突出

(一)腰椎:胸椎以下的5塊椎骨是腰椎(L1~L5),腰椎是脊柱中最大的骨頭,腰椎之所以是常出現疼痛的部位,是因為這些椎骨承受了身體的大部分重量。

(二)腰椎間盤:腰椎是脊柱中最大的骨頭(椎骨),而椎骨與椎骨之間的部分是椎間盤,它由纖維化的軟骨組成,起到緩沖作用,使椎骨不會相互摩擦,並使背部能夠活動。

(三)椎間盤結構:椎間盤有堅韌的外圈,被稱為纖維環;纖維環的裡面是柔軟的凝膠狀物質,被稱為稱為髓核。

(四)腰椎間盤突出:位於腰椎(L1~L5)處的椎間盤在外在壓力下或者長時間、經常性動作下:

  • 腰椎會向前傾斜,這時椎骨就會向前方壓迫椎間盤(一個或多個),當椎間盤超出正常范圍,纖維環的背面向後突出,導致纖維環的背面變薄,在椎間盤壓縮期間,核失去靜水壓力,並且環向外隆起[2]

  • 隨著壓迫時間的增加,受損的纖維環的纖維組織會變弱。
  • 髓核也會變干失去彈性,隨著病症的惡化,髓核會將纖維環向外推,導致椎間盤膨出

  • 再隨著時間的增加,髓核繼續向外推,就形成了椎間盤突出,然後是椎間盤脫垂,最後是椎間盤游離。

  • 椎間盤突出症是指凝膠狀物質通過椎間盤的外層破裂,並壓在脊髓或脊髓神經上,從而導致症狀,包括使背部疼痛和其他相關症狀,使日常活動難以進行。[2]

腰椎間盤突出避免鍛鍊動作

  • 仰臥起坐:對於患有椎間盤突出症和坐骨神經痛的人來說,這種流行的鍛鍊是最糟糕的鍛鍊之一,膝蓋彎曲並抬起背部,脊椎向前彎曲會給脊椎椎間盤施加巨大壓力。

  • 倒蹬:腿部推舉當使腿部靠近胸部時使脊椎變圓,會加重背部疼痛。

  • 自行車(或動感單車):騎自行車和騎自行車所需的姿勢是人向前彎腰的姿勢,這對您的腰椎間盤突出不利。

  • 啞鈴橫向彎曲:向一側彎曲時,彎曲的一面再次向腰椎增加壓力,會加劇腰椎間盤突出並可能會帶來疼痛和不適。

  • 硬拉:不論是槓鈴下降還是拉起,都會形成一個圓背的腰椎,會給腰椎巨大的壓力,從而加重腰椎間盤突出。

  • 深蹲:蹲下時,身體的一部分重量可能會轉移到腰部,對腰椎施加過多壓力,這會加劇椎間盤突出症。

  • 坐姿劃船:坐姿劃船是訓練背闊肌的練習,同時會在腰椎上產生巨大的壓力,導致背部變圓,會給腰椎間盤帶來更大的疼痛或不適。

  • 傳教士彎舉:雖然它是一個訓練手臂肱三頭肌的練習,但是舉起重量時,也會把重量轉移到背部,從而產生對腰椎壓力。

  • 跑步:隨著光碟的老化,它們不僅變得更硬,更不柔軟,而且變得扁平,跑步有更多的震顫發生,這加劇了椎間盤突出,從而增加了癒合時間。

腰椎間盤突出可以加強訓練的動作

  • 臀橋:

  • 臥推:

  • 跪姿俯身劃船:

  • 啞鈴直臂上拉:

  • 小重量繩索高位下拉:

  • 自重箱蹲:

  • 俯臥腿彎舉:

  • 啞鈴推舉:

結束語: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嗎?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哦!;還有什麼動作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可以練習的,請在下方留言哦!謝謝!

參考文獻:

[1]Kerr, Dana, Wenyan Zhao, and Jon D. Lurie. “What are long-term predictors of outcomes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randomized and observational study.”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473.6 (2015): 1920-1930. Level of evidence: 2B

[2] McGill, S. (2007). Low Back Disorders: Evidence Based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Second Edition. USA: Human Kinetics. Level of evidence: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