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動起來

看完這部BBC紀錄片,胖子終於找到機會反擊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所有的雞湯號都在灌輸一個理論: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了,何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作為一個微胖界人士,我感受到了這話當中深深的惡意,他娘的,老子憑本事長的肉,你們管得著嗎?

直到看到這部紀錄片,我終於找到機會反擊了:《我們為什麼變得這麼胖》

這部紀錄片一上來就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這個世界對胖子一點也不友好,很多人認為肥胖的人應該受到指責。

那些天生的瘦子,還有健身教練,對胖子各種瞧不上,他們覺得:胖子一定不聰明,看上去還特別惡心。他們之所以胖,都是因為懶,意志力不夠…

萊斯,是個234公斤的胖子,因為胖,他上過新聞頭條。

那次他去搭飛機,航空公司看到他的體型,非要求他買兩個座位,但可笑的是,分給他的座位,一個在17排,一個在19排。

萊斯說,他對這種不友好已經麻木了。因為從小就胖,他長期被同學欺負羞辱,難過時只好把自己反鎖在房裡掉眼淚。

而越是難過,他就吃得越多,結果越來越胖,惡性循環。

他說: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減肥,可是我身體不好,沒法像正常人一樣鍛鍊。可是人們不管,他們只會說:你不應該這樣下去了。

劍橋大學遺傳學專家加爾斯·楊,長年致力於研究肥胖的成因,他發現,像萊斯一樣,很多胖子都試過節食、鍛鍊,但效果都不理想。

管住嘴邁開腿,看似簡單,其實很復雜,人會吃得比實際需要的更多,有很多原因。

比如,在物資匱乏的古代,人不是很容易找到食物,能吃飽、維持生命才是最重要的,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無疑是最好的。

這種對高熱量食物偏愛的本能,因為更適應環境,而被遺傳了下來。

可是時代變了,在一萬年前,人類要獲取2000卡路里的食物,必須耗費接近2000卡的熱量來捕獵或採集,而現在,只需要一通電話,外賣就能送到家。

科學研究發現,有100種基因與常見的肥胖有關,其中作用最大的基因叫做「脂質及肥胖相關基因」,也叫「吃貨基因」(FTO)。

每個人都攜帶FTO,但有些人遺傳了一種略有差異的FTO,因而增加了肥胖的幾率。

比如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是FTO雙重變異,他們往往吃得更多,肥胖幾率比普通人高出50%

攜帶FTO雙重變異的人,大腦會錯誤的認為:1、自己比實際體重輕;2、自己吃得沒那麼多。這些人很難拒絕高熱量食物,即使吃飽了,依然會繼續不停的吃,所以體重也可能超過別人。

當然了,如果在飢荒年代,這些人也更容易活下來。可是在現在崇尚健康、苗條的年代,能吃反而成了一種負擔。

對於他們來說,節食減肥特別困難。他們不是懶,也不是意志力不夠堅定,他們在對抗自己的生理機制。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宿命論的味道,感到很絕望?如果說基因就像撲克牌,胖子們等於就是抓了一手爛牌啊!

不過影片接下來的故事卻讓人欣慰:有時候一手爛牌也可能會打贏,而一手好牌也有可能打輸。

25歲的內森,曾經當選英國最胖學童,15歲時,他的體重將近150公斤。基因檢測顯示,他是FTO雙重變異,可以說,他的胖是必然的。但現實卻讓人意外,現在的他身材勻稱又健美。

他的秘訣就是:戒掉吃零食的習慣,堅持健身。

這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內森為此付出了很多,最終堅持了下來,體重降到了70公斤。他說:我感覺特有成就感,這證明我們胖子還是有救的。

而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科學家在做了大量統計後發現,像內森這樣,攜帶FTO雙重變異基因的人,雖然比普通人更容易發胖,但只要他們積極健身,反而比普通人更容易減輕體重。

而另一方面,如果身材苗條的父母擁有不健康的飲食,倒會影響嬰兒的基因,增加嬰兒患上肥胖症的風險。

所以,瘦子們別高興得太早,胖子也還是有機會翻盤的。

這部紀錄片裡最令人振奮的,是一個實驗:科學家為一群人測試了基因,並告知大家FTO基因的類型,隨後,安排了一次自助餐,並悄悄記錄每個人都吃了些啥。

科學家預期,大家的進食量應該和他們的基因類型相匹配。可意外的是,那些擁有FTO雙重變異、本該吃得最多的人群,要麼更傾向於不吃東西,要麼更傾向於選擇低熱量的食物。

也就是說,當你知道自己的基因之後,你更有可能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我不怎麼相信「命中註定」,但我相信,我們可以通過基因更加了解我們自己,通過有針對性的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