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練習臥推時,只需看一下槓鈴、啞鈴的重量,立馬清楚了解自己所推的負重;且能輕松方便地增減、調整。
但當徒手練習「伏地挺身」時,究竟推起了多少重量、又該如何調整強度呢?好像就沒有那麼一目瞭然了…
01
常規伏地挺身
實際上,屈伸手臂、完成1個常規伏地挺身,所推起的重量介於自身體重的65-75%。發力肌肉(包括胸肌、三角肌、肱三頭)具體所承受的重量,主要由每個人不同的上/下身體重分布,以及所處的伏地挺身階段所決定。
首先,體重更多集中在下身的話,胸肩、手臂所承受的重量相對較少,整體伏地挺身強度會略低些。相反的,體重集中在上身,則會使上肢肌肉承受更多重量,動作強度隨之上升…
再者,在整一個伏地挺身動作中,隨著屈臂向下、身體重心前移,肌肉所承受的負重逐漸加大,到底部時肌肉受力最大。而隨著延展手臂、上推身體,重心向後回移,受力則會隨之削弱…
如果對具體數值感興趣的話,不妨將雙手支撐在體重秤上,完成1個伏地挺身,即可獲得大致讀數!
02
身體角度
那麼在伏地挺身訓練中,要想增減、改變肌肉所承受的負重,最簡單的一種方式就是改變「身體角度」。
當雙手的支撐位置高於雙腳時(上斜伏地挺身),身體與地面的角度越垂直,肌肉所承受的重量越輕;隨著雙手不斷下移、動作難度不斷加大,直到身體與地面水平的「常規伏地挺身」。
相反的,將雙腳墊起,高於雙手支撐時(下斜伏地挺身),身體與地面角度越垂直,肌肉所承受的負重越大,動作難度越高。直到身體姿態完全垂直地面的「倒立伏地挺身」,此時推起的重量,接近1倍的自身體重。
此外,當練習倒立伏地挺身、身體角度接近垂直時,受力還會大幅轉移、集中到肩膀三角肌上;整體動作更類似於過頭推舉。
不像水平角度的常規伏地挺身,力量較為均衡地分布在胸肩、肱三頭上。這更會進一步加大整體動作難度。
03
跪姿伏地挺身
而當練習「跪姿伏地挺身」這一變式時,雙膝跪地的姿勢,即使沒有改變身體角度;卻可在一定程度上,縮短發力點、和支撐點之間的距離,由此降低動作難度。此時,推起的重量大約介於自身體重的49-62%之間。
04
單側(臂)伏地挺身
練習伏地挺身時,將身體重心集中移向左、右某一側,能將65-75%的自身體重更大程度地集中在該側。通常雙手間距越大,在底部時,輔助側手臂越接近伸直狀態,主導側所承受的重量就越大。直到最終用單臂支撐,推起65-75%的體重,此時強度相當於常規伏地挺身的2倍!
05
伏地挺身vs臥推
雖說在臥推、伏地挺身這2個動作中,肩肘關節屈伸、移動的模式幾乎一致;但練習前者時,槓鈴或啞鈴的重量集中在胸部上方的某一點;而進行後者時,重量則更廣泛地分布於全身。
通常,臥推更有利於將訓練重心集中在上肢肌肉上,刺激胸肩、肱三頭的同時,積極提升肩胛穩定性。
而伏地挺身則能在訓練上肢的同時,調動核心肌群,包括腹肌、髖屈肌,甚至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協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