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動起來

追求肌肉圍度和力量,你的訓練依然千篇一律?

增肌的秘訣在於不斷有新的刺激,玩鐵那麼久,多多少少都會遇到瓶頸期,讓肌肉增長停不下來,必須從訓練方式著手!

很多訓練方式你也許都聽說過,提高訓練強度得方法、提升訓練容量的技巧,但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真重要,高強度訓練VS高容量訓練,哪一個讓你提升一個等級,還可以達到讓你的肌肉持續增長?

訓練很多時候,我們習慣高強度的訓練方式,而有的小夥伴會更加喜歡高容量的訓練方法。

高強度訓練看起來很劇烈,對訓練者來說,隨時打開狂烈訓練,但有訓練專家持懷疑態度,高強度訓練無法進行一場完整精彩的力量訓練。有些老鐵在訓練的時候,甚至拿著水桶,預防嘔吐。而高容量的訓練看起來可能更輕松,甚至可能更具訓練哲理。

高強度訓練的邏輯,是在訓練中秉持「一套有價值的訓練計劃」,而高容量的訓練邏輯,則是「練得越多越好」。所以不同派別的健身愛好者、肩負不同健身理念的健身新手與前輩之間,總是會在發生一些爭執。

我這麼說,像是有點戲劇化了?有可能。但是在上訴的場景中,確實會有兩種極端現象,而且是兩種對立的訓練哲學,並且在對立的同時,兩種健身文化的支持者之間都存在激烈的爭論。

那麼到底能不能說某一方是獲勝者,我對此表示懷疑。但老鐵的你不得不作出自己的訓練決定,下面的內容可以幫助你在訓練中更加科學客觀地達到目標。

在力量訓練中,談到容量和強度的時候,一般是這樣解釋的:訓練中的「容量」指的是,做了多少組數,多少次數;訓練中的「強度」是指在單次訓練中舉起多少的絕對重量,也可以用相對百分比來表示我們的絕對力量。比方說,如果最大重量可以完成100kg的情況下,那麼舉50kg就代表是最大單次訓練極限重量的50%

在體育界,大家有這樣的認知:訓練容量和訓練強度之間的關系是相反的,即我們做的次數越多,可以舉起的重量越輕,反之亦然。

那麼,對大容量和高強度訓練的構成,是否在大眾健身愛好者心目中存在普遍可以接受的統一定義呢?就我而言,目前還沒有見到這樣的說法。因此,出於討論的目的,根據每次訓練總的組數,用到下面的參數進行標記:

超大容量訓練:35 組

大容量訓練:25-34組

中容量訓練:15-24組

小容量訓練:5-14組

從國外健身健美歷史的角度來看,運動員通常使用大量長時間來進行訓練,相當於40多組的超強訓練,持續兩個多小時的拼搏;不管這種方式正確與否,確信這是他們70年代和80年代主流健美運動員呈現的最好狀態。而在這里,是否准確反映出國外健美運動員的真實訓練情況,那麼就未必。

不管真相是什麼,都揭示一個道理,如果我們想練健美,想練出施瓦辛格那樣的肌肉,就需要高強度的肌肉訓練。至於超高容量的訓練是否可以?那是存疑的。

健身知識薄弱,學習進度不快的小白,很容易根據紛繁復雜的外界信息得出一個健身結論: 如果想成為一名職業的健身健美運動員,就必須用科技,但我想說,科技只是技術加持,靠譜的訓練技巧,才有更大的機會激發肌肉潛力。

有些老鐵,在剛健身的時候都會用高容量訓練法,但練得時間越久,方式方法會變,會選擇不一樣的訓練方式,這個也能理解。

低訓練容量、高訓練強度的訓練

如果接受較低容量的訓練,在訓練中就可以讓舉起更大的負重——這不難理解——唯一的問題是,訓練容量要低到多少?

高強度訓練將訓練推向極致,每一組訓練都做到力竭,直到沒有辦法完成動作。這樣練,每一組做到力竭,才算是最大強度的水平。

為了獲得最大的效果,身體的神經系統通常需要更多東西來欺騙自己,從而以最佳水平刺激肌肉,進行訓練。可以肯定的是,做一組動作——而且只是那一組——神經系統可以讓訓練狀態保持一直「新鮮」,換言之,就是肌肉本身的能量(ATP)一直可用。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說,這樣解釋高強度訓練不太妥當,不過在代謝角度來說,又可以同意這種說法。

高強度訓練的根本目的是降低訓練容量,從而提升訓練強度,理論雖好,但有的老鐵可能忽視了訓練容量不僅僅是一個動作的總組數,更是一次訓練的總組數。所以,如果一個動作只做一組,但是一次練20個或更多不同的動作,那麼就會失去高強度訓練帶來的訓練優勢。

另外,對「一組做到力竭」最常見的批評是,缺乏足夠的肌肉刺激,從而沒有辦法來充分消耗肌肉的運動單位的總能量池,也就是,肌纖維沒有充分得到消耗。再者,當我們可以看到「一組做到力竭」的優勢,也會很大程度上忽視這種訓練方法的局限性。

我認為,「一組做到力竭」的訓練方式對於健身健美運動員來說是不夠的。他們在發展無氧訓練潛力,提高短期爆發耐力的效果,比起「一組做到力竭」獲得的更多。同時,對於那些想要提升增力訓練技巧的老鐵,比如大力士還有力量舉運動員,「一組做到力竭」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總結下來,問題就出在想從「一組練到力竭」訓練方式獲益的老鐵身上。而那些剛放棄高容量訓練,轉而做高強度訓練的小夥伴,會得到突然起來的變化,而出現變化的是出自「新」訓練方法沒有讓他們身體感到過度訓練了。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只要沒有從訓練中恢復良好(或者提高肌肉狀態),那麼減少訓練容量都是最好的建議。而在白天訓練時間有限(例如只有半小時)進行訓練的人來說,則使用「一組練到力竭」的方法也可以獲益不少。

對於那些習慣高強度低容量訓練的小夥伴來說,是否意味著應該只使用這種方法呢?也不是!

如果訓練的多樣性不足,那沒有任何類型的訓練能說是最好的!多樣性不僅僅是進行力量訓練的方式,還有不定期改變訓練的容量和強度。

如果要在高容量與高強度之間「辯論」誰才是最好,那我覺得兩者平局。我相信兩者都有優點。而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哪一個適合自身,什麼時候使用特定的訓練方式。所以我們多學習,不要失去從任何一種方法中受益的可能性!

那麼有沒有一種辦法,讓我們在訓練中,最佳地混合使用這兩種訓練方法?

第一個表格顯示線性周期變化,其中組數以恆定方式減少,從而允許強度項以相反方式增加。

表1:訓練容量的線性周期

每次訓練的總組數 每組次數

周1-3 20-25 12-15

周4-6 15-20 6-8

周7-9 10-15 10-12

周10-12 5-10 4-6

* 僅計算正式組,而不是熱身組。

這種方法在美國力量科學文獻中已經普及大約20多年,因此對某些人來說已經是過時了,而且還不夠前沿。盡管如此,對於經驗較少的老鐵來說,這是一種有效的肌肉訓練方法,而對於需要通過專業器械訓練,並仔細監控力量和技術變化的小夥伴來說,下面一種更適合。

第二張表,看看相關數據的變化,訓練理念更加新鮮一點。

表2:訓練容量的交替周期化

每次訓練的總組數 每組次數

周1-3 20-25 12-15

周4-6 10-15 6-8

周7-9 15-20 10-12

周10-12 5-10 4-6

* 僅計算正式組,而不是熱身組。

它對於力量訓練模式來說比較新,實際上它並不比現行的訓練方法有什麼本質更新,這種方法對於有經驗的愛好者來說,激進的交替訓練方法是有效的,特別是對圍度更有追求的。

如果我必須在訓練容量和訓練強度之間做出選擇,我會選擇強度。基於神經的訓練(例如力量訓練)來說,強度比訓練容量更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我要舍棄訓練容量,它同樣也在發揮重要作用。

如果沒有被限制於一個訓練變量,則無需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甚至可以將兩者的優點都提出來。訓練容量VS訓練強度,兩者都打成平手。

讓肌肉超負荷,融合使用容量訓練和強度訓練,讓肌肉不再適應,只要這樣你的肌肉才會不斷變大,不信?那就來試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