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動起來

運動堅持不下去了,不是你懶,是它的錯——運動性疲勞

當我們一開始決定要運動的時候,心裡總會抱著極大的熱情和動力。但是過不了多久,大多數的人發現自己越來越疲憊,越來越不想鍛鍊,最終埋怨自己毅力不行而放棄了鍛鍊。其實這跟毅力沒有關系,這是運動訓練和運動性疲勞相遇了,而導致了你身體上的不舒服。不是你的錯,原來是運動性疲勞的錯。

運動性疲勞

運動持續一段時間後,機體不能維持原強度運動,即為運動性疲勞。在1982年第五屆國際運動生化會議上才正式定義為「機體生理過程不能維持其機能在一定水平上或不能維持某一運動的特定強度。從生物化學方面看:一是運動時能量體系輸出的最大功率下降;二是運動能量下降或內髒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維持運動強度。

疲勞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現象。它可能是慢性的,也可能是急性的。

1.慢性疲勞

慢性疲勞綜合症(CFS)即肌痛性腦髓炎,是一種最為流行的多症狀長期病症。這種疲勞至少持續六個月。研究人員注意到造成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病因十分復雜,是由多種機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其影響因素可能包括:病毒性疾病、睡眠障礙、免疫系統功能障礙、過度的精神壓力和長期的過度工作等。這些因素也可能在運動員過度訓練中觀察到。

慢性疲勞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通常出現在涉及長期高強度訓練的耐力運動員中,可能包括過度延伸或過度訓練等情況。過度延伸是身體和精神壓力的一種情況。它可能會損害身體機能,但也可能是精英運動員訓練計劃中的一個階段。後面會進行短期的恢復,來回到以前或更高的水平。

2.急性疲勞

大多數人在訓練中都會經歷過劇烈的精神或身體上的疲勞。目前的定義,將疲勞認為是不能以期望的強度進行鍛鍊。這麼來說,疲勞可能是由於人體的能量生產速率無法滿足運動需求;也就是ATP的生產速率不能與ATP的利用率相匹配。

運動專家將急性疲勞在身體上的部位劃分為中樞性或外周性中樞性疲勞涉及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的大腦或脊髓部位,而外周性疲勞主要與肌肉有關,在某些情況下還包括諸如心肺等其他身體器官。

運動性疲勞產生機制

所謂的運動疲勞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性的生理反應,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我們身體的一種保護機制。對於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對於運動性疲勞的產生機制提出了多種說法。對於運動疲勞產生機制的認識,已經從單位的能量消耗或代謝產物堆積,向著多因素、多層次、多環節綜合作用的認識發展,單一因素的致疲勞理論,已經逐漸被綜合性疲勞理論所替代。目前比較公認的產生疲勞的機制有 3 種學說,即能源枯竭學說、乳酸堆積學說、神經疲勞學說。

1.能源枯竭學說

不同運動條件下的疲勞,其能源物質的消耗有所不同。在短時間大強度運動中,肌肉中的 ATP —CP 等高能磷酸物含量降低與運動疲勞有直接關系;而 CP 的過分消耗對短時間、大強度運動疲勞的影響更大,疲勞狀態時,肌肉中的 CP 含量僅相當於運動前的 20 %。在中等強度、長時間的運動中,血糖水平和骨骼肌糖元的減少,造成大腦皮層和骨骼肌工作能力下降,是造成運動疲勞的直接原因。在超長時間的運動中,脂肪供能下降是導致運動疲勞的主要因素。

2.乳酸堆積學說

人體運動時,因能量代謝活動的增強而導致某些代謝產物堆積過多而又不能及時消除,進而導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的現象。乳酸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致疲勞物質。乳酸的堆積可通過多種途徑造成運動疲勞。

當我們的運動強度增大後,身體攝氧量趕不上需氧量的需求,也就是氧氣供應不足時,就會形成無氧代謝,雖然也會產生能量,但與此同時也會產生乳酸。

在運動強度較低的時候,人體主要使用有氧代謝來為身體提供能量,這時候可能也會有一些無氧代謝產生的乳酸,但一般都很少,人體可以輕松代謝掉。

但當乳酸增加的速度加快,排出機制無法跟上時,乳酸就會開始大量堆積,這個臨界點即為乳酸閾值。

3.神經學說

在長時間大強度運動中,因肌肉及內髒器官大量分解蛋白質供能,驅使腦內 5 - 羥色胺(5 -HT) 合成增加,而 5 - HT 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性遞質,使大腦皮層抑制過程占優勢,激發倦怠、食慾不振、睡眠障礙等機體疲勞症狀,這可能是引起中樞性運動疲勞的機制之一。

DA是一種重要的單胺類神經遞質有研究發現大鼠尾核DA代謝隨運動強度增大而增加。NE 和DA下降共同作用於下丘腦,抑制下丘腦的活動,這是中樞疲勞產生的可能原因。ACH是人體內普遍存在的神經遞質。如馬拉松在比賽中其血漿水平約下降40%,如果補充血漿膽鹼水平或補充適當膽鹼飲料,其疲勞發生將會延遲。當中樞ACH濃度下降時中樞疲勞就會發生。

其他研究理論

1.外周疲勞

從神經-肌肉接點到肌纖維內部的線粒體等,都是外周疲勞可能發生的部位。

肌肉運動可以釋放神經—肌肉接點處的神經遞質乙醯膽鹼(ACH),乙醯膽鹼是調節運動神經末梢及纖維之間的必須神經遞質,神經肌肉接點前膜釋放ACH不足會導致運動終極板的去極化過程不出現,使骨骼肌不能產生收縮。當人體運動疲勞時,肌肉的持續性收縮導致神經—肌肉接點處的神經遞質乙醯膽鹼(Ach) 釋放減少,或劇烈運動導致乙醯膽鹼堆積、骨骼肌膜持續去極化,肌肉缺乏正常的興奮舒張交替,從而引起肌肉收縮力下降。

2.自由基損傷學說

高強度或衰竭運動導致機體自由基代謝增強,有學者認為氧自由基與膜性結構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發生氧化反應生成脂質過氧化物,可破壞膜結構的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並可能參加以下病理性改變:運動性貧血和血紅蛋白尿、血清酶和肌蛋白升高、肌肉疲勞、延遲性肌肉酸痛等。

如果有以下幾種情況,那就可能出現運動性疲勞了。①感到精神不振,厭煩運動;②面色發紅或蒼白;③下肢肌肉有酸沉感,動作遲緩④食慾不佳,食量減少,睡眠差,或失眠等;⑤排汗量增加,在相同的運動負荷中,排汗比以往多。

消除疲勞的手段

運動性疲勞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同時也會影響運動訓練效果和健康,所以,如何快速和有效的消除疲勞就顯得尤為重要。

1.放鬆活動

選擇一些放鬆活動如慢跑和拉伸操,目的是為了改善血液循環,加速下肢血液回流,促進代謝產物的消除。這些活動不僅可以使心血管、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身體內部個系統從劇烈運動的狀態逐漸過渡到安靜狀態,還能促進肌肉放鬆,這是一種有效的主動恢復手段。

2.睡眠

充足的睡眠時消除疲勞最自然的方法。人體在睡眠時大腦皮質的興奮點最低,機體的合成代謝最旺盛,有利於體內能量的儲存。

3.營養補充

在在運動過程中,人體新陳代謝率急劇增加,各個器官、系統都會消耗很大的能源物質。外周的運動器官會消耗大量的湯圓、脂肪和蛋白質,同時也會產生很多代謝物,如會乳酸堆積,酮體生成和氨的積聚。因此,在運動性疲勞的產生過程和出現以後,盡快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來補充能量、調節生理功能,這是環節運動性疲勞的產生和促進恢復的重要措施

還有一些其他方法如溫水浴、按摩、音樂療法等,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來對心裡和身體進行放鬆,促進血液循環。

總結

運動性疲勞是運動訓練過程中正常的現象。沒有疲勞就沒有訓練。可以這麼說,運動性疲勞是衡量運動負荷是否足以刺激機體產生適應性變化,達到新的適應水平的外在表現。

我們要了解什麼是運動性疲勞,以及產生原因,才能有針對性的消除疲勞,保障運動健身的效果。

參考:

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發病機制及運動處方制定 田萌; 毛麗娟; 趙影; 樂龍生 2015

關於運動性疲勞的研究綜述 牛崢 楊黎 萬緒鵬 牛健壯 劉潔 於雪梅 邵妮娜 2017

運動性疲勞產生機理、監測及恢復方法研究 譚如坤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