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有了一定的健康意識之後,當我們對自己的身材有了更高的要求之時,運動就會以成為我們的日常目標,因為它可以給我們帶來多種好處,比如增強體質、塑造體型、緩解壓力、改善情緒,等等。但是,我們在堅持運動之時,還要知道,運動雖好但過猶不及,過度運動不僅不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反而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以及身材的維持。
那麼,在堅持運動的過程中,哪些情況說明我們已經有了運動過度的情況呢?又如何改善運動過度的問題呢?
第一:哪些情況在提示運動過度了呢?
運動要適度而非過度,適度的運動會讓我們神清氣爽、精氣十足,整個人會感覺良好。同時,過度運動就會出現各種不適,這些不適也正是我們的身體給我們發出的信號,來提示我們要調整計劃,那麼,運動過度的信號有哪些呢?
一、運動過度的生理信號
在運動過度出現時,我們的身體會出現各種不適,這些不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持續疲勞且恢復緩慢
運動後感到疲勞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如果在休息充足後,疲勞感依然揮之不去,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這就可能是運動過度的表現。持續疲勞不僅會降低工作效率,還可能引發慢性疲勞綜合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2.不正常的肌肉酸痛
適量的運動後,肌肉可能會有輕微的酸痛感,這是肌肉纖維在修復和增長過程中的正常反應,幾天後情況就會消失。然而,如果疼痛持續加劇,甚至出現肌肉僵硬、痙攣等症狀,並且長時間得不到改善,這可能是運動過度導致的肌肉損傷或乳酸堆積過多所致。
3.關節疼痛與炎症
運動過程中,關節承受的壓力較大,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關節液的分泌,潤滑關節,減少磨損。但過度運動則可能導致關節過度磨損,引發關節疼痛、腫脹甚至關節炎。若運動後關節疼痛持續不減,應及時就醫檢查。
4.心率異常
運動時心率加快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如果在靜息狀態下心率仍然偏高,或者運動時心率異常升高,伴有心悸、氣短等症狀,這可能是心髒負擔過重的信號。
5.睡眠質量下降
適量的運動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但過度運動可能導致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反而影響睡眠。如果你發現自己運動後難以入睡,或者夜間頻繁醒來,這可能是運動過量的表現。
6.減脂期間的你卻變胖了
在適合的飲食和適度的運動下,熱量缺口會出現,此時體重就會慢慢下降,但是,在各種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本應該變瘦的你卻胖了,此時,也是在提示你有了運動過度的風險,因為運動過度會導致皮質醇水平的升,從而導致脂肪分解困難和向心性肥胖的發生。
二、運動過度的心理信號
當運動過度的情況出現時,除了生理上會有所反應以外,心理上也會受到影響。
1.情緒低落與焦慮
運動本應是釋放壓力、提升心情的良方,但過度運動卻可能導致身體疲憊不堪,進而影響到情緒狀態。如果你發現自己在運動後感到更加焦慮、沮喪,甚至出現情緒波動,這可能是運動過度的心理反應。
2.失去運動樂趣
運動應該是令人愉悅和期待的,但當運動變成了一種負擔,失去了原有的樂趣,這可能是過度運動的信號。持續的高強度訓練會讓人感到疲憊不堪,對運動產生抵觸情緒,這時就需要調整運動計劃,找回運動的快樂。
3.注意力分散與記憶力減退
過度運動可能導致身體能量消耗過大,大腦供血不足,進而影響認知功能。如果你發現自己運動後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這可能是身體在告訴你需要休息了。
第二:如何避免運動過度
在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會考慮運動過度的問題,因為我們會認為自己的那點運動量並不足以達到運動過度的情況,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導致運動過度的因素不只是運動,還包括營養的不足、睡眠的缺乏、等等。特別是在減脂期間更容易出現運動過度的情況,所以,當我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運動之時,要警惕運動過度的發生,那麼,應如何避免或改善呢?
1.適合自己的運動計劃
並沒有一種具體的運動形式適合大眾,我們能做的就是以某種運動形式為參考,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比如運動強度、頻率、時間,等等,而不是一定要做到他們做到的樣子,因為我們每個人的體質以及健康情況都不同。
2.聽身體的話
其實,我們的身體是非常聰明的,當它感受到威脅之時,就會給我們發出信號,來提示我們要警惕了,比如:當你感到疲勞、疼痛或不適時,不要忽視這些信號,及時調整運動計劃,給身體足夠的恢復時間。
3.多樣化運動方式
單一的運動方式容易導致身體某一部分過度使用,增加受傷的風險。因此,建議將不同類型的運動結合起來,如力量訓練、有氧運動、柔韌性訓練等,以提高身體的整體適應性和抵抗力。
4.保證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身體恢復和修復的關鍵時期。保證每晚7-9小時的高質量睡眠,有助於身體更好地適應運動帶來的壓力。
5.均衡飲食
合理的飲食可以為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和營養,支持運動後的恢復。建議攝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同時保持水分充足,避免脫水。
總結:
運動是保持健康、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式,但過度運動卻可能適得其反,給身體帶來傷害。通過識別運動過度的生理和心理信號,並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調整,我們可以更好地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和益處。
作者:十月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