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動起來

4 個跑步「黃金法則」:一周幾次?每次幾公里?

跑步雖好,但也需要方法,跑步的人要掌握一些黃金法則,才能跑得更健康、更高效。那麼,跑步常見的幾個問題,你有答案了嗎?

法則1、跑步,一周幾次比較好?

對於初學者而言,每天跑步打卡反而容易受傷,不利於身體的恢復,建議,保持跑一休一的方式即可,這樣可讓身體逐漸適應運動的強度,又能避免過度疲勞和受傷。

而對於有一定運動基礎的跑者,可以提升跑步頻率,一周保持4-5次訓練,可以有效地維持身體的活力和心肺功能。

但是,如果是為了備戰馬拉松或者追求更高的競技水平,那麼每周可能要跑步更多的次數。

法則2、每次跑步的公里數多少?

對於大多數新手來說,每次跑 3 公里左右就已經可以了,跑步的時候不要追求速度,以有氧慢跑為主。

當你從不運動的狀態向運動的狀態變化,這個過程身體是需要時間去適應的,因此,運動量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即可。

一般跑步 3 – 4 周後,隨著心肺功能的提高,可以將跑步距離逐漸增加到 5 – 6 公里,這也是公認的黃金跑步距離。對於有經驗的跑者。如果你有更高的跑步目標,那麼可以慢慢提升到 8 – 10 公里。

法則3、跑步前後要拉伸

不少人忽略了跑步前後的拉伸,如果沒有經過拉伸就直接跑步,身體關節跟肌肉都比較僵硬,極易出現拉傷的情況。

因此,跑步前要針對身體肌群、關節進行活動拉伸,促進血液循環,提升身體靈活性,這樣跑起步來會更高效。

而跑步後的拉伸,可以緩解肌肉的緊張和酸痛,促進血液回流,加速代謝廢物的排出。倘若跑完步不拉伸,肌肉就可能會變得僵硬,久而久之,不利於身體修復跟健康。

比如,跑步後可以進行小腿後側拉伸,站立位,腳尖踩在台階上,身體前傾,感受小腿後側的拉伸感;還有大腿前側拉伸,單腿屈膝,用手抓住腳踝向後拉,感受大腿前側的伸展。

法則4、不適合跑步的幾類人

首先,體重過重的人,跑步會對膝蓋造成巨大的壓力,跑步時膝蓋的沖擊力相當於體重的2-3倍,容易對膝蓋損傷

其次,大病初癒或者生病的人,比如感冒發燒、急性腸胃炎等,身體正處於虛弱狀態,此時跑步無疑是雪上加霜,會讓病情更加難以恢復。

第三,患有嚴重骨質疏鬆的人,骨頭本就脆弱,跑步的震動可能會引發骨折等嚴重後果,容易讓身體受傷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