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動起來

健身動作存在100%的“標準”嗎?

可以說,同一個名稱的健身動作在不同人身上的體現往往是不同的,而總會有自認為非常專業的人去指點他人:“這個動作要這樣做,這樣才是標準的”,不可否認,這個動作的表現形式在他自己身上也許是最佳的,但是他代表不了整個群體,並不能把這個表現形式冠以100%的標準。即使是書上那樣寫,不同人的表現總會與“教科書”上有那麼點出入。

個人的差異要求動作的表現形式不能唯一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光指性格或者臉蛋,還包括身體構造的差異、關節靈活度的差異,肌肉活躍度的差異等,這都會給你所做的動作帶來一些不同,所謂的“教科書”式的表現形式,也許某些人根本無法做到,或者這個表現形式對他的幫助並不是最佳。

身體構造的差異 ,最直接的差異,就是每個人的關節會有不同之處,比如肩峰形態、股骨髖臼關節、肘關節、膝關節等。就拿最典型的肩峰形態來講,不同的人的肩峰會表現為三種不同形態(如下圖),其中第三種鉤形肩峰最容易導致“肩峰撞擊徵”,所以這類人在進行肩部訓練時,動作的角度或者幅度是跟其他人不同的,你能說他的動作是不標準的嗎?再拿膝關節超伸來講,其原因不止一個,也許是關節的提攜角過大造成,也許是肌力不平衡造成,但是無論什麼原因造成,他在關節鎖死時比正常的關節中立位鎖死危害更大。

"健身動作存在100%的“標準”嗎?"

(上圖為三種不同的肩峰形態,第三種為鉤形)

關節靈活度的差異 一個動作的幅度大小,關節的靈活度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如果在一種動作的表現形式上做的並不舒適,會伴隨著動作變形甚至局部不適等,那麼必須得改換另一種表現形式,這也叫合理的“代償”。拿最常見的 深蹲 來講,在標準站距上,某個人因為踝關節靈活度不足或者伸髖能力不足等情況下,蹲不到指定的位置,那將很難有效刺激到目標肌群,甚至會產生腰疼的狀況,那麼我會建議他放寬站距,這樣能降低踝關節的靈活度要求,也能降低伸髖能力的要求,更能使脊柱保持直立,雖說不同肌群的參與程度會發生改變,但是大差不差。

"健身動作存在100%的“標準”嗎?"

肌肉活躍度的差異 很多人的肌肉活躍度差異會導致一個動作的參與肌群不盡相同,比如有些人的斜方肌活躍度過高,做俯身飛鳥練三角肌後束時不經意間就讓斜方肌為主要發力肌群了,所以,如果要讓三角肌後束得到良好的刺激,可以改變動作的角度來改善,而不是一味的堅持“教科書”式動作的表現形式。而對於一些 久坐人群 來講,他們的膕繩肌與臀部肌肉往往是不在發力狀態的,所以激活膕繩肌與臀部肌肉是非常有必要的,那麼在他們的動作學習中,以腿後部發力的形式尤為常見,這對於所謂的“標準”動作是有出入,但是並不是錯誤的,比如在學徒手深蹲時要求膝蓋不超過腳尖,就是激活膕繩肌與臀部肌肉的一種方式,不能絕對的說它錯或者對。

"健身動作存在100%的“標準”嗎?"

健身目的不同會影響動作的表現形式

健身,不止是以讓肌肉肥大為目標的,因為健身的範圍很廣,包括:健美、力量舉、Crossfit等,每個運動形式的目的也不同。就拿健美與力量舉來說,健美講究最大程度的“孤立”訓練肌肉,讓其最大化的受刺激,而力量舉講究把重量移動到指定位置,無論借力多少。

就拿兩者的臥推來講,健美臥推並不是非常講究重量,而是講究少借力,讓胸肌最大化的參與;而力量舉臥推則以重量為主,將重量位移盡量減少,能助一臂之力的部位盡量借力,所以在表現形式上就出現了大不同。所以兩者誰也不能說誰是錯誤的。

當然,即使是屬於同一領域,那麼動作的表現形式也有不同,一方面是第一點中提到的個體差異所導致,另一方面則是個人的習慣與需求,比如健美臥推中握距的寬窄 ,它們都有其針對的一方面,當然也都有其欠缺的一面,這都是根據跟人需要而選擇的。再比如健身界經常爭論的“深蹲時腳尖要不要超過膝蓋” ,其實都沒錯,因為:站距的選擇可以影響膝蓋的前移程度;同站距下平蹲與全蹲會影響膝蓋前移程度;想更多刺激腿後側與臀部,或者想均衡刺激,甚至想更多刺激腿前側等會影響膝蓋的前移程度……這些只要在安全範圍內,都是可控可選的。

"健身動作存在100%的“標準”嗎?"

(圖為健美臥推)

沒“標準”不代表隨心所欲

那麼,既然沒有100%的標準動作,就能隨心所欲了嗎?當然不是!你必須:

①根據自身目標;增肌or健力or柔韌性等?

②根據自身情況;比如習慣性借力就要找原因,可以在可控範圍內改變關節角度等;

③根據自身感受;這樣臥推肩疼?試著改變肩關節外展程度或者握距;這樣深蹲腰疼?試著放寬站距…….

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 但是這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慢慢熟悉自身的擅長點與阻礙點,然後慢慢改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千萬不要盲目!

……..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