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訓練固然有很多好處,
但百利總有一害,
運動傷害是最常見也最惱人的副作用。
身體各大關節中,
膝蓋是最常出狀況的關節之一。
有骨科名醫說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 ,
因為膝蓋會承受體重四倍的重量。
這句話反映出「膝蓋是一種機械」的概念,
越常或越用力使用它,都會使其磨損。
那麼如果我們在健身房裡做深蹲、硬拉,
會不會也造成膝蓋軟骨磨損而提早退化?
力量訓練或其他運動會傷膝蓋嗎?
要怎麼做才不會提早到康復科報到?
本篇將有詳盡介紹
甚麼是膝蓋退化性關節炎?
膝蓋是由股骨(大腿骨)、髕骨(膝蓋骨)、脛骨(小腿骨)三者組成的,骨頭跟骨頭之間又有一層軟骨作為緩衝、降低摩擦之用。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大特色,就是這層軟骨的流失。 (注1)
上面右圖是正常的膝關節,可以看到骨頭與骨頭之間有充足的空間,這層空間由軟骨所佔據。而左圖的膝關節內側的空間明顯變窄了,這意味著軟骨的厚度降低(注2)。
這個疾病一般發生在40歲以上,會造成患者疼痛、僵硬、行動不便。退化性關節炎也是中老年人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想像一下如果走路10分鐘,膝蓋就會腫起來痛到受不了,哪都不能去,這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有多大?
- (注1:軟骨流失變薄雖然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重要特色,但磨損程度與疼痛的程度往往不吻合。有些病人軟骨已經很薄了,卻一點也不痛,而相反的情況也不少見。)
- (注2: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是只有軟骨流失,周邊包括骨頭、韌帶、肌腱、肌肉、滑液膜等都會產生病理變化。)
退化性關節炎是怎麼產生的?
名偵探柯南說: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但在醫學的領域裡,真相往往不只一個。
科學家目前並不完全知道退化性關節炎是怎麼來的,以前的觀念認為是機械性磨損造成軟骨流失 ,這概念聽來合理,但近來的研究發現真相其實複雜得多。
年齡、肥胖、職業(常常蹲下或跪著的工作)、舊傷、衝擊性運動、遺傳等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危險因子。目前認為單純的壓力並不足以損害軟骨,而是組織的修復能力下降 (例如年紀大), 加上關節結構問題 (例如O型腿),與環境因素複雜交互作用,最後才引發膝蓋退化。
有學者最近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肌肉是穩定關節與吸收衝擊的重要功臣,因此肌肉的失能與無力才是膝蓋退化的主因,這點將在後續章節詳盡討論。
運動會不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
如果我們把人體關節想成是機械齒輪,那麼保養膝蓋的方法很簡單: 就是盡量少用,並且常常上油潤滑它。就是盡量不要運動,什麼深蹲、跑步、爬山,只要會讓膝蓋承重的動作最好都避免。
小編可以直接了當地告訴各位,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如果上述的「機械觀點」為真,所有運動的人膝蓋應該都會提早退化,但這個推論早已被科學否定。
2017年「美國運動醫學」期刊報導了一篇統合性研究,分析累積至今的文獻,學者發現跑步者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機會,比不跑步者來得低。比較70歲的跑者與同年齡不運動的普通人,發現跑步並不會增加膝蓋退化風險。不只是跑步,綜合目前科學研究看來,中等強度的運動都不會引發退化性關節炎。
請注意這句話的重點: 「中等強度」,因為有些運動確實會加速膝蓋退化。
研究發現長跑、舉重、足球等專項運動一旦達到了精英水準,例如你是國家級運動員,曾代表國家出國比賽,那麼老來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就會比較高。另外,接觸性、具高衝擊性的運動如格鬥、曲棍球、美式足球、跳傘選手,年紀大了膝蓋也普遍更糟糕。
那麼職業、業馀運動員,
或是喜愛重量訓練的讀者們,
該不該擔心膝蓋出問題?
以下是個人的看法:
健康的膝蓋非常堅韌,
可以吸收高強度的衝擊力。
但為什麼職業運動,
或是接觸性運動特別容易膝蓋退化呢?
- 接觸性運動容易造成膝蓋受傷:非接觸性運動如蹲舉(深蹲),是在一個受控制的環境裡進行,選手們只要注意自己的姿勢就好了。可是武術、美式足球這種運動,對手在場上亂竄,隨時想要擒抱你撲倒你,根本就無法避免傷害。
膝蓋一旦受傷後,因為軟骨、半月板的自我修復能力有限,又或者韌帶受傷、肌肉失能,造成膝關節的進一步不穩定而加速磨損,所以接觸性運動特別傷膝蓋。 - 職業選手生來就是為了贏得比賽,因此體能表現往往是優先於健康考量 。隨著運動表現提升,所需的訓練強度也得越高,訓練強度高,風險也會增加。硬拉300公斤的受傷風險遠比硬拉30公斤高,這點應該不難想像。
但職業運動員即使受傷,也很少會就此停止訓練。在受傷的情況下膝關節更不穩定,加上訓練所承受的壓力,膝蓋當然提早退化。 - 在職業高水準賽事,選手常需要在肌肉疲勞的情況下持續承受關節衝擊力。肌肉疲勞會使其吸收衝擊、穩定關節的能力較差,也有可能造成膝關節磨損。
簡單來說,膝蓋受傷加上長期承受高壓,或是在肌肉疲勞下持續運動,是職業與接觸運動選手好發退化性關節炎的主因。
在沒有受傷、不操過頭的前提下,膝關節對於逐漸增加的壓力有很好的耐受性。
舉例來說,核磁共振研究發現職業馬拉鬆的膝關節在賽后好端端的沒有變化,但初學者完賽后膝蓋卻產生關節積液與各種構造異常。跑一樣的距離,老鳥的關節沒事,菜鳥卻慘兮兮,這是因為職業選手的膝關節經長期訓練,已經累積出足以承受馬拉鬆的抗壓性, 但初學者的軟骨還很「嫩」 ,突然跑一場全馬對它而言不是訓練,是摧殘。
以重訓的族群來說,循序漸進、保持姿勢正確、注意身體復原、不要每次都練到力竭(注3),讓膝蓋的骨骼、肌肉、軟組織有時間慢慢適應增強的壓力。如果很幸運地一輩子都沒有受傷,那麼我個人猜測,重量訓練不會讓膝蓋退化,還反而可能保護膝蓋。
(注3:這點是我個人推測,既然力竭是絕對的肌肉疲勞,那麼每一組蹲舉都練到力竭對膝關節的穩定性應該有不良影響。我認為力竭不是不可以,但是要「省著點用」。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不可以運動?
本文到此,有不少科學假說的推論,但「膝蓋退化患者可不可以運動?」這個問題的答案幾乎沒有爭議:
「可以,而且建議要做。」
不管是水中有氧(用來減輕關節負重)、陸上有氧、重量訓練、物理治療、走路、股四頭肌強化,都能夠減輕疼痛、增進日常活動功能,而且這些療效都有大量科學實證支持。即使是非常年長的老人,重量訓練也都有其功效。
目前的科學研究不認為運動會加劇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而且非藥物運動治療,與藥物的效果相當。這又呼應到我們前面所提及的,如果退化性關節炎是單純磨損所造成,那麼運動應該只會加劇症狀,而不該改善疼痛。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運動處方上,美國老人醫學會建議一周:
• 每天都執行緩和伸展運動,以增進活動度。
• 每週2-3次重量訓練,強度為40-60% 1RM 8-10下。
• 每週2-5次有氧運動,每次20-30分鐘,強度為最大心率(或攝氧量)的40-60%。
實際執行還是建議經醫師、物理治療師、或是專長的體能教練指導下進行。
結語
目前科學認為,中等強度運動不會造成膝蓋退化,這包括了重量訓練在內。即使膝關節已經退化的患者,也不該就此停止運動。相反地,運動能減緩疼痛、增進功能,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重要的一環。
人體運作比機械複雜得多,
組織會自我修復、關節作用
會隨著肌肉功能改變、疼痛由神經系統主宰。
我們應該要拋棄「所有壓力都會造成關節退化」
或是「關節退化就該多休息」的老舊思維。
本文作者: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從醫學院時代開始著迷於健身運動。空閒時間不是在運動/烹飪/進食,就是在研究運動/飲食/健康的科學知識,是個健身呆。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歡迎各位大品牌洽談廣告合作